溫度日記
Hearty Journal

12月 18日的日記廢文例九、中國的統一企圖  2018.1129
今天 阿六仔的口號:一個不可分割的中國,在阿六仔眼中的灣灣都是不分大義,不知死活,要用武力教訓的這一群不肖子孫? 然而,當年有一個拋妻棄子的無能者,將妻女推入火坑前,還說著「男無情女無義」為自己辯駁。而被捨棄的妻女,在火堆裡反抗掙扎,最後終於為自己走出一條康莊大道,為自己掙得一個安穩的生活。 當年那個無能的大當家,今天終於翻了身,有了錢有了本事,想要破鏡重圓,想要擺脫往日的恥辱,想要對的起祖先,卻從未深自反省過去對妻女的傷害,只是張牙舞爪的想用強硬手段,逼迫妻女離開安穩的生活,回到他的身邊,恐嚇脅迫無所不用其極,斬斷妻女生存空間,嘴裡叫囂著妻女不知忠孝大義…….  套用韓總的話:台灣從來沒有對不起中國,是中國對不起台灣;台灣沒有欠中國什麼,是中國欠台灣一個公道。 何時,中國能深自懺悔當年棄置台灣,如何補償中國對台灣的傷害,彌補台灣人心中的不滿,得到台灣人民的諒解,這時才能展現中國期盼台灣回歸的態度是否懇切,這時中國才有資格來和談台灣統一。 這才是做人的義理。 這才叫修仁德以來之。    離題廢文六、四個NO?還是五個NO?2004.0525 這篇是很多年前的廢文,是當年魯思內古對統獨議題的部分觀點  2004年台灣總統大選期間,參選的兩陣營在勝選考量下,從公投、割喉戰、股票案、陳由豪事件、319槍擊事件,聞所未聞的選戰策略層見疊出,選戰情緒激盪高昇,至選後猶未見平息。 其間,最令人憂心的仍是族群/省籍議題之炒作,嚴重撕裂台灣人民的內部團結。 從某方面來說,此次選戰兩陣營似無真正贏家,而輸家卻是台灣兩千三百萬的百姓。 兩千三百萬的老百姓在選戰期間激昂迭蕩的狂熱中,炒作族群議題造成內部分裂,不僅輸掉了未來島內族群融合的可能性,同時也可能輸掉了解決兩岸問題的契機。   面對台灣族群問題,執政者一方面對內致力將族群/省籍與愛台/賣台兩組觀念間劃上等號,以期建立執政的合理性與正當性; 另一方面對外則試圖將族群/省籍問題提升至「民族主義」的議題,以外來/本土的觀念切割「民族」,為台灣獨立建國在國族主義上找尋合法性。 然則,魯思內古以為台灣統獨不應屬於「民族主義」層次的問題,而是屬於「自由民主」層次的問題。 在理論上,倡導民族主義獨立建國之民族國家,其目的不外是希望國家的組成最好是由單一民族為之,俾求國民間的最大共識;但歷史上卻從未要求一個民族僅能成立一個國家,因此台灣不需也不必要以民族割裂作為訴求獨立之手段。 企圖以民族主義實現台灣獨立,不僅會割裂島內族群和諧,同時也無法建立其合法性與正當性。 尤其,當台灣面對中國13億人主張「中國的民族統一」,以及全世界大部分國家60億人都只承認一個中國的情形下,僅有台灣2300萬人主張「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其「有效性」實令人憂慮。  事實上,台灣獨立與否,應該是建立在台灣人的未來利益與共識,以及爭取全世界最大之支持。 就此而言,臺灣唯有高舉「自由民主」之普世價值,才能獲得全世界標舉自由民主者之認同,從而將原本站在中國背後的60億支持者,轉移到臺灣的背後,支持臺灣的自由民主,藉以對抗中國13億人口的民族主義觀點。 政府試圖以民主自由的訴求取代民族主義的觀點, 陳水扁在2000年總統就職演說中,即已明確闡述。 該次演說中,政府強調自由、民主、人權作為普世價值,是台灣努力達到的目標,同時亦已在台灣綻放出豐碩的果實。 面對台海兩岸長期分裂,在歷史因素下,兩岸人民同為帝國主義的受害者,本不應以武力脅迫方式解決分裂情勢。 未來兩岸問題之解決,仍須以「民主」之普世價值為依據,在非武力的「和平」架構下,共同努力。 文中,陳水扁更引用中國人所強調「修文德以來之」之觀念,調侃當前中共的政治環境,強調將王道、仁政和「民主」劃上等號,期盼中國以追求自由民主為要務,如此才能建立兩岸統一的共同基礎。  換言之,該篇就職演說在台灣統獨問題上,主張現階段台灣所以無法和中國統一,並不是台灣人是否為中國人的民族主義問題,而是現實上自由民主之歧異。 唯有站在自由民主的環境中,兩岸才有統一的可能性;也唯有崇尚自由民主,台灣才能從中國以民族主義建構的網羅中擺脫出來,進一步更將全世界以自由民主為普世價值的人們,拉到台灣後面作為後盾。中國雖能以高姿態壓迫台灣,但仍不敢壓迫自由民主。  在兩岸自由民主條件尚未達相同標準前,陳水扁乃提出「四不一沒有」的保證,以期降低中國對台灣在當下拒絕統一是否有分裂傾向之疑慮。  誠然,四年前的總統就職演說是一篇有遠見的重要文告,但仍不足以改變中國對「一個中國」的堅持;只是在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前,中國方面也只能表達「察其言觀其行」的不信任態度。 四年來,陳水扁政府的作為,的確印證了中國疑慮並非無的放矢。 觀諸2004年大選期間,不僅透過族群/省籍與愛台/賣台的切割,激昂選戰情緒,以求鞏固執政黨的得票率,進一步更試圖以公投議題提高總統大選的投票支持率。 對中國政府而言,展現全民意志的公投標示著台灣邁向獨立的重要警訊,儘管此次公投的題目並未涉及「四不一沒有」的保證,但台灣一旦順利舉行公投,難保下回不會出現與「四不一沒有」相關的議題。 易言之,中國政府若視此次公投為台灣政府在未來企圖放棄「四不一沒有」承諾的策略性運用,那麼台灣在四年前藉由總統就職演說所釋出的善意與保證便將蕩然無存。屆時,就算中國努力於自由民主之改革,台灣亦能以「時不我待」的立場,逕自宣佈獨立。  選後,扁政府不斷透露2006年的「修憲」將以「制憲」姿態出現,此一訊息意涵著「制憲」將使統獨問題再次浮上台面。 對此,中國政府更是嚴肅以待,而2004年總統就職演說,遂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  從陳水扁兩次總統就職演說,觀察扁政府對兩岸關係的態度,顯然可看出扁政府對第二個執政期在兩岸關係上的期許與要求,較四年前更為積極。 2004年就職演說的主軸,已經不再像2000年以民主價值爭取普世認同,同時也不再強調「四不一沒有」的承諾來降低中國政府的疑慮。 該篇演說雖仍未以國族主義做為台灣獨立與否之依據,而是著墨於兩岸歷史發展所造成的「異」與「同」;但是兩岸之間的異同(統獨)之分,並不是「任何個人或政黨可以待替人民做出最後的選擇」。換言之,未來兩岸異同分合的問題,將訴求於台灣2300萬全民的共識,亦即是中國政府最憂慮的「公投」。  2004年總統就職演說除了延續2000年就職演說所強調的「自由、民主、人權與和平」架構外,進一步期盼兩岸能「本於善意,共同贏造一個『和平發展、自由選擇』的環境」的真精神。 本次演說也在「國統綱領」外,另行提出「兩岸和平發展綱領」,欲以「和平發展」取代「統一」的觀念,為台灣在兩岸關係發展上謀求更大的空間。 至此,「四不一沒有」的承諾雖「過去四年沒有改變、未來四年也不會改變」,實際上卻已僅存其名,只要時機成熟,一切現況均訴諸於2300萬台灣人民的決定,改變或是不改變,中國已不得置一詞。   誠然,自李登輝時代開始,台灣即在「一個中國」難題中尋求解決途徑。 從「兩國論」或「一邊一國」說,試圖在「一個中國」框架下的兩個「政府」(台灣與中共是屬於「一個中國」的兩個政府,差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世界承認的主權政府),爭取成為兩個對等地位的「主權國家」。  2000年扁政府在「四不一沒有」的承諾,亦可視為「兩國論」倒退回「一個中國」的架構;2004年就職演說,則是再次從「一個中國」的架構回到「兩國論」的立場。 儘管如此,2004年就職演說卻已不再像2000年演說,具有讓中國政府降低疑慮的安全閥。 尤其,當島內情緒隨著選戰高漲,族群主義提高至民族主義的層次時,動員凝聚起來的「全民意志」,將使「統獨」議題的討論,只能向「獨立」一方傾斜,而漸次喪失「統一」的討論空間。  不要忘記一件事。 過去我們之所以支持「台獨綱領」,並不意味我們一定要認同台獨;而是在自由民主的框架下,政府沒有理由只准人們談統一,而不准談獨立。 天平的兩端若少了一個選項,就只剩下一言堂,而不是民主。 不論是過去只准統一的國民黨,或是今天只准獨立的民進黨,都是一樣。  今天,如果台灣人民被迫於只能討論「獨立」,而不再允許討論「統一」,那麼台灣人民在此次選戰中,將喪失「自由」的真諦;沒有「自由」何能侈言「民主」?「公投」亦無從展現真正的全民意志。  由是觀之,儘管扁政府對外提倡「自由、民主」,而避免論及民族主義的觀點,期以「普世價值」做為台灣在兩岸問題上的後盾,對抗中國13億的民族主義訴求;但在島內選舉的現實考量上,仍不惜挑動族群/民族觀點,其言行不一之後果,勢必造成中國政府之疑慮,並嚴重衝撞台灣在兩岸問題上的折衝空間;尤其當扁政府在第二次任期,試圖將兩岸問題跳脫「一個中國」,重新推回「兩國論」的架構時,兩岸缺乏互信的可能,更是令人憂心。

溫度日記 Hearty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