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日記
Hearty Journal

12月 17日的日記廢文例八、九二共識 2018.1128
今天 前提:台灣主體意識是政治上不談兩岸統一,經濟上要求有所發展。 既要不統不獨維持現狀,又要和平交流經濟發展。 這就和九二共識相關了。  九二共識是否有利於中國統一? 九二共識是否必然等於統一? 九二共識是否有利於台灣經濟? 九二共識如果對台灣經濟是負面影響,同時也將導致中國統一,台灣在政治經濟雙方面都將在九二共識下蒙受傷害的情形下,那就直接把九二共識丟到垃圾桶吧,無須任何留戀。 九二共識如非必然等於統一,而只是有利於中國實現統一的期望,但九二共識確實有利於台灣經濟發展,那麼人民對政府的期望,就應該在九二共識能讓台灣經濟獲利的情形下,盡可能維持台灣政治上不致被中國統一;而不是排斥九二共識,導致台灣在經濟受挫的情形下,艱苦維持不被中國統一的窘境。  1.誰在九二共識下既不能讓台灣經濟獲利,又不能維持台灣不被統一,(滾) 2.誰在九二共識下雖不能讓台灣經濟獲利,但能維持台灣不被統一, 3.誰在九二共識下雖能讓台灣經濟獲利,但不能維持台灣主權面臨統一困境, 4.誰在九二共識下經濟既能獲利,又能維持台灣不被統一。(選總統)  四個選項,應該是台灣人民未來對政黨施政要求的選項。 既要巴著中國賺人家的錢,又拒絕接受中國政治上的統一要求,這一定是很困難的事情,如果容易,阿狗阿貓也可以來選總統了。  九二共識下,顯然有利於中國方面推動兩岸統一,但在政治上台灣要避免九二共識傾向統一的路線,不僅政治上的堅持,還需要台灣民心支持。 也就是說在兩岸經濟發展與合作下,民心是否仍能堅決保持台灣主體意識,這是極其困難之處。  綠軍對九二共識兩岸經貿往來下,堅持台灣主體意識的台灣人民是否會因社會經濟發展獲利,從而影響其統獨偏好有所改變深感憂慮,此一觀點最早由李登輝先生提出。 為此,李先生在避免兩岸交流影響台灣主體意識改變方面,才會提出南向政策作為降低兩岸過度交流的調節閥。  然而,當2000年阿扁當選之後,貿然斬斷南向政策的可能性;致使民進黨在經貿發展上缺發可供調節的市場彈性,只能直接面對兩岸交流所造成降低台灣主體意識的後果。 至此,不承認九二共識,消極抵制兩岸交流,遂也成為政府唯一能減緩台灣主體意義隨著兩岸交流崩解的手段。  事實上,在維持九二共識架構下,藍綠陣營各自以其政治傾向說服人民堅持台灣主體意識上,綠營(含獨派)比藍營(含統派)更具優勢,更容易得道人民支持。(如果綠營對綠軍堅持台灣主體意識抱有極高的信心,相信綠軍的信仰不會因為兩岸交流熱絡而有所動搖) 綠營只需要引用阿扁的話對人民說:拿歸拿,投歸投,便可引導綠軍堅持台灣主體意識不至因經貿獲利而有所動搖,從而在九二共識下獲得經濟利益,造福人群。 而藍營則需說服藍軍:想要在九二共識下創造的經濟發展,必須是建立在暫緩討論統一的基礎上,千萬不能因為經貿往來熱絡造成社會文化交流頻繁,出現認同逐漸趨同,便想要順勢提出統一議題,如此將會導致台灣內部再次產生政治立場的分歧,不利國家發展。換言之,藍軍仍須在維持台灣主體意識的共同立場下,壓抑統派人士對統一的認同與期盼,如此才能獲得綠軍接受九二共識;否則當獨派人士一旦發現在經貿發展熱絡的情形下,統派順勢提出統一議題,必然導致綠軍拒絕九二共識,最終導致經濟發展無法正常,兩岸亦無法正常交流。 換言之,承認九二共識其實未必不利於綠營執政,反而是藍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維護台灣主體意識。  真正讓綠營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其目的不在經濟民生能否實現,而是堅持獨立的意念,甚至是追求「提倡獨立」的美名。 一旦在九二共識架構下,不論是統一還是獨立,所有政治議題都將在經濟發展下遭受擱置。  再者,面對中國支持藍營顯然比支持綠營更多的政治偏好,綠營執政將比藍營執政艱困,綠營執政的機會也將遠低於藍營執政。 這個應該才是綠營拒絕九二共識的主因。 藍綠雙方都不敢揭破這層紙,最終無法正視九二共識的現況,讓今天台灣一切努力都成空。  未來政府在兩岸經貿發展中,如何提防被中國影響台灣市場,如何避免台灣主體意識轉變,將成為政黨主要思考方向; 如果更有本事,在經濟上積極開發其他地區經貿關係,逐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性,同時也能善用國際局勢,在中美日之間獲得更大的外交空間。 藍綠陣營才能往合理的方向前進。  至於咱們有沒有辦法改變中國的想法,讓中國接受台灣主體意識,魯思內古並沒有太多的奢望。 離題廢文四、歷史學2007.03.09 許多年來,台灣為了指導人民的認同感,在歷史教學上隨著統獨走向兩個頂端,一面是大中華,一面是鄉土化,兩方面吵的不可開交,好生煩人。 講到歷史,難免一肚子嘔氣。 台灣史?中國史? 你到底是唸台灣?唸中國?還是唸歷史?  站在歷史學的角度來說,「中國」或「台灣」,不過是讓人瞭解歷史因果關係,獲得歷史經驗的「素材」罷了,有必要斤斤計較「台灣」與「中國」這兩個名詞嗎? 你說念了歷史可以增加愛國心,可以鞏固鄉土情懷;別搞錯了,那叫做「政治」,別和歷史學混在一起。要知道,歷史學作為自存的一門學科,並非一定要替「政治」背書,也沒有必要作為「政治」的註腳。  為什麼要讀中國史? 還不就是因為你只懂得中文嘛,如果你有本事,能夠深刻瞭解英國文化,能從英國歷史裡取得一樣的經驗,那麼唸英國史也無妨。 只是,你不行。 你的母語文化是中文,好吧,叫漢文也成,你就是無法跳離開這種文字的思考模式。 就好比一個懂得中文的老外,看到「七步成詩」這句成語,他最多也只能懂得這句成語是指一個聰明絕頂又有好文采的人,能夠七步之內做出一首詩;但老外並不一定會懂得這句成語背後還隱藏著「兄弟鬩牆」、「相煎太急」的無奈與傷感。 這是蘊藏在文化的深層結構裡,你能懂而老外不懂的東西。  中國史,還是台灣史。 你不過是在有限的人生裡,選擇了一種你最能夠掌握的素材,以期從中取得最大的知識收穫而已。 面對知識領域的時候,何必計較是「中國」,還是「台灣」。 有人唸歷史是為了仇恨 有人唸歷史是為了政治 有人唸歷史是為了無聊 有人唸歷史是為了吹牛 更有人唸歷史是為了瞎掰 能否,請你四顧覓一覓,有誰是為了歷史而歷史?為了真理而求知? 喔~你說學以致用?你說文以載道? 那麼,請先把「學」給先弄明白,請先把「文」給先寫通順,好嗎? 沒了這箇理,只剩下東坡說的「想當然爾」而已,還載啥道?還用個毬?  愛台灣?愛中國? 那是個人的偏好,悉聽尊便,旁人不能置一詞。 要宣揚愛台灣?要宣揚愛中國? 當你的偏好一旦關係到眾人時,那就屬於政治的範疇。 政治不過是利益的實現罷了,請不要拿真理作為實現政治利益的工具,也請不要拿歷史作為政治的註腳 紅的?綠的?藍的?都一樣  要是這樣誤用了知識,誤用了真理,誤用了歷史,出了紕漏,達不成預期的功效,也請不要怪罪歷史,說啥歷史無用論。 更怕是搞不清主從關係,為了實現自己的想法,無所不用其極,成了一己之私,攪亂了這世道,要害己又害人。  所以,耆老鄉紳們,你別再嘮嘮叨叨教我學歷史了,我寧願楞瞪著大眼自己看。 拾遺廢文一、回應暐瀚談92共識2018.12.27 暐瀚終於談92了,採用現實角度談九二;不管過去大家對92的論述如何,不管92歷經多少年來的變化,但是今天接不接受92就是一個實質性的議題,政府不能像鴕鳥一樣把腦袋紮在土裡面假裝看不到,總得拿出對策來。 這個呼籲是一個開端,希望能撬開台灣正視「92」議題的存在,這樣才有機會在台灣內部討論與兩岸磋商下,拿出一個符合台灣福祉的92,而不是把92的定義權丟給對岸,由他們說了算數。 隨手在暐瀚的憂兔伯上留了言,另外也回了一位典型中國人思維的文,剛好接魯思內古下一篇廢文例,記錄下來。   92會談是事實,至於有沒有「共識」,前提是雙方都同意,才會有共識,昨是今非,只要有一方不承認,即便曾有共識也都不算共識了。 今天雙方都企圖在改變92會談的內容,所謂的「共識」自然不存。 重點在92會談是在談什麼? 這又得追溯到91修憲,台灣為了在解嚴後能使用那部幾十年沒用的憲法實施民主制度,就得放棄1142萬方公里的主權,不再選烏魯木齊的議員。這個改變成為91修憲最重要的議題,而放棄了1142萬方公里的「中國主權」,只擁有3.6萬方公里的台灣主權,這個3.6萬方公里主權僅是建立在開羅宣言的精神上,所以91修憲之後,3.6萬方公里的台灣和中國之間的關係就顯得薄弱。這一部新修憲法改變了國家主權認定,幾乎等同於一個新憲法新國家,所以李先生說台灣已經獨立了,只是這個新獨立的台灣恰巧也叫做中華民國而已,和1912建立的中華民國名稱相同純屬巧合。 鄧小平無法接受這件事卻又無力改變,所以才會積極和台灣聯繫,希望透過92會談「擱置」這個敏感議題;不論李登輝為什麼接受了會談,談出來的結果必然是雙方面暫時都能接受的內容。 小英說的話基本上也反映了李先生的觀點,一個中國是文化上的中國,是一條貫穿五千年的文化屋脊,在這片屋脊下有兩片政治屋簷,一片比較大叫做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片比較小叫做中華民國,兩片屋簷是同屬於文化上的中國(中華),不是國際關係意義上國與國的關係,而是一個共同歷史文化下的兩個區域兩個政府,兩個特殊的國與國。兩岸在分裂(獲統一)因素沒有得到妥善解決之前,先擱置政治議題,僅進行雙方都能接受的經濟與文化交流(一個中國)。 雙方最大的歧異,應該在於中國方面堅持最終從一個中華走向往一個中國,台灣則認為可以承認一個中華,但未來在政治上是否會實現一個中國,到時再說吧,條件適合可以統一,也可以獨立,在自由民主的精神下沒有必要現在就預設未來的結果。 蘇起提的「各自表述」也包含兩層意思,從最初的一個中華文化下有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一個中華民國,各自表述;到後期一個中華下,未來是走向統一還是獨立,兩岸各自表述。各自表述的重點在於無礙於前提一個中華的精神(或一個「文化性中國」)。 隨著政局變遷,雙方在兩區-兩府-兩國互相拉扯,最後中國方面堅持92會談只有一個中國(連一個中華都不說了,只說一個中國,只是勉強同意現階段在經濟文化交流時可以不在政治架構下進行),台灣也毫不客氣堅持兩國論(連一個中華下的特殊國與國也不說了) 92會談只是相映當年歷史環境下的協商議題,承認與不承認會談後的內容並不重要,就像暐瀚說的承不承認應該是現實利害關係的考量。 民進黨寧願經濟受限也堅持不肯接受92會談的內容,估計只是因為接受92會談內容之後,將塑造出一個有利國民黨與中國交流的環境,從而讓民進黨在台灣想要與國民黨競爭政權變的極為困難。 小英的觀點有一個很重要,應該算是列在當年陸委會的共識主軸,就是「對等」的精神。 這個對等的精神引起當年兩岸應該採用「香港模式」還是「兩德模式」交流。 香港模式的精神是把台灣當成地方關係,採用這種標準台灣將無法在統一之後獲得應有的保障; 但是如果用兩德模式,則保障台灣能在未來統一下有一定的權力。 中國當然不會同意「對等」立場,讓台灣與中國在未來統一的國會裡擁有一樣的席位。 所以從實際層面來說,統一的實質面也很難達到「共識」。 或許「共識」一直是兩岸交涉的手段,未來就在於兩岸政府如何出招了。   網友回應: 对等是要建立在在实力基础上的,两德和朝鲜半岛双方都是联合国承认的国家,领土人口实力大体相当,这才有对等。而台湾只是中国三十多个省市中的一个,土地面积只占中国的1%,人口是1/56,GDP只占4%,请问两岸怎么对等?台湾本岛跟兰屿金马对等过吗?为什么台湾的所谓对等尊严只是跟在面对大陆的时候才提,日本踢慰安妇的时候呢?冲之鸟的时候呢?美国派一个副处级的官员到台湾,蔡英文就以总统身份屁颠屁颠去跟人陪笑,这时怎么不说对等尊严了?要知道在北京一个副处级根本不算官,离常委都差着十万八千里呢,更别说习近平了。台湾就是中国的一个省,其他省份什么地位,台湾就应该什么地位,这才是公平对等。  魯思內古回應: 「1648西發里亞條約」建立了近代國際關係的基本意義,國際上不論國家大小,在聯合國都是一票。雖然「實力」的主張也存在,像今天聯合國保留常任理事國的特殊席位,擁有否決權,但基本上仍是一國一票,即便是1.96方公里,3.75萬人口的摩納哥,在聯合國裡和13億人口的中國都是一票。 這個觀點要套用在中國與台灣的時候,中國當然無法接受「兩德模式」,所以連戰曾經提過「邦聯論」,試圖酌量修訂中國和台灣之間的比例,只是這些問題都沒進入到實質討論就終止。 兩個政府兩個特殊國與國,重點在於一邊雖然比較小,但卻具有1912年孫文建立的中華民國的正統意義,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並沒有意味著中華民國就此消失,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是從中華民國手上接過正統政權,這是一個歷史的事實,不是個人偏好所能改變的。這就好比劉備當年在四川稱帝時,號漢昭烈帝,但中國歷史記載只在劉備稱帝時採用「漢昭烈帝」一詞以示歷史事實,但其後則稱之為「前主」;被承認的真正皇帝是那個篡位的曹丕,因為只有他是從漢獻帝手上接過代表政權的玉璽,建立一個取代漢政府的魏政府。 中華民國在台灣是歷史的事實,不是個人的偏好問題。站在這個擁有孫文建立的中華民國,以及這個中華民國在1945年制訂的一套憲法基礎上,屬於一個主權國家。 兩岸要討論交流或未來統一與否,都不能避開這個「主權國家」的事實,也不可能以個人偏好說台灣只是一個省這種說法。 如果中國方面連這點事實都無法接受,只想著自己的「大我」,只論自己的利益,那還談什麼兩岸問題? 如果只想談個人偏好,只想談情緒慾望問題,請不要忘記中國在1895年打敗仗的時候,就犧牲了台灣人的利益,把台灣推入火坑,今天了不起了,賺錢了,大國崛起了,想要一廂情願「收回」台灣了,卻忘記中國曾經對不起台灣,中國曾經傷害國台灣,只會頤指氣使要求台灣這樣那樣,卻沒有反省自己所犯的錯誤,從未想要彌補對台灣的傷害,換成閣下是台灣人的時候,你覺得你能接受嗎? 今天中國人對台灣的典型思維,就是覺得小灣灣沒器節,就是像閣下嘲諷的「副处级的官员到台湾,蔡英文就以总统身份屁颠屁颠去跟人陪笑」;也許這樣副處級的小官,比北京永定河裡的王八都多,而台灣卻得這樣卑躬屈膝的奉承著,真是卑微。 是的,這就是台灣的悲哀,這就是台灣從1895年被中國背叛拋棄之後,為了存活而孤獨無援的在列強之間掙扎的景象。 不要以為只有中國人歷經百年苦難,不要以為只有中國人在近百年來努力奮鬥;中國人的苦難是自己睡著了,而台灣的苦難卻是被中國人不負責任的推入火坑。 台灣曾經是中國的一省,但1895之後台灣就被中國遺棄了;1949年以後,台灣因緣際會成為中華民國正統所在,兩岸關係也不再是中央與地方關係,而是兩個政府關係。 如果中國人沒看到這一點,如果中國人只會嘲諷台灣人,那只表示你是心中永遠只有「犧牲別人小我,成就自己大我」的人,請不要跟台灣人說什麼山盟海誓,說什麼民族大義。(這段話有點激烈,怕傷了阿六仔的心,所以刪了沒貼出去XDDDD) 套句最近台灣最流行的一句話,台灣從不欠中國什麼,是中國有負於台灣。 請不要忘記這個歷史事實。 也不要忘記孔子說的:修人德以來之。   網友回應: 你讲了这么多无非就是说老共以大欺小,不顾兄弟情义不厚道对吧。 我说几句,先别说现实就是弱肉强食,这几年,老共对你们好吧,你们说是统战,不高兴了,你们说是霸凌。 你们总说大陆怎样打压台湾,但是他们从来不说1949-1979年是怎样疯狂压榨大陆的生存空间的。外交上台湾以自己当时区区一千多万人封锁了大陆七亿人的国际生存空间,大陆联合国没位置,邦交国只有二十多个,无法参加奥运会,近七亿人在国际社会上很少有声音,那个更惨???经济上台湾联合了美国封锁了台湾海峡,所有补给、物资以及经济贸易不得经过台湾海峡,大陆本来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社会更加民生凋敝;军事上台湾以绝对的空中优势飞入大陆沿海侦查,甚至飞到广东、浙江、湖南等等大陆腹地搜集大陆的一举一动的情报,甚至小规模轰炸军事目标,偌大的大陆毫无应对之法,你去看看你们鼎鼎大名的黑蝙蝠中队究竟是做什么的。现在大陆对台湾做的连台湾当时做的万分之一都不到,但是台湾对1949-1979怎么对待大陆的完全闭口不谈,只说自己受了什么委屈,不觉得羞耻吗?台湾和大陆都是以强欺弱,只不过是山水轮流转而已,谁也不要说谁正义道德。所以安静一点吧,接受现实这么难? 魯思內古回應: 無意指控誰以大欺小,這是過去的事情;我的意思是如果中國希望台灣人能夠對統一有較多的期待,那麼就應該理解台灣為什麼沒有對統一抱有期待,台灣人為什麼不信任中國人,為什麼中國即便釋出善意卻仍舊被台灣人認為是「統戰」。 中國民眾的情緒如果以曲解的方式認為台灣因為媚外因為哈日因為自私,從而不對統一抱持期待,認為台灣是數典忘祖(這是最容易操弄又廉價的宣傳方式),那麼在中國永遠不理解台灣人的心態下,兩岸將走不出雙贏的局面。(如果對中國來說不在乎雙贏,只要大我能贏就好,那麼兩岸問題仍舊將陷入膠著) 是的,1949~1979年之間曾經發生過許多令中國不愉快的事情,但是這個傷害是雙向性的,中國不是唯一的受難者;再者,這個問題是歸咎在台灣人身上?還是歸咎在中國人身上?我想這是一個台灣常用的詞彙「歷史的悲劇」,造成這個歷史的悲劇說是來自於毛與蔣的鬥爭,又好像太過於簡化了。 互相比較誰對誰傷害較多,畢竟是一種不健康的心態,當我提出中國傷害台灣時,你反駁以台灣封鎖中國(雖然這話說的有點太瞧得起台灣了),而我再提出清代政府把台灣當成東南堡壘消極治台政策和日本殖民政策雷同,相互循環的指責,互相控訴誰比較爛,其實對建構兩岸交流並不是一件好事,而意氣相激的發言,是誰可恥猶未可知。 理性的思維是在解決問題,如果認為兩岸問題希望得到一個妥善的解決,就應避免情緒性的討論。 如果有一方面只是從己方的利害關係來思考,比方中國方面普遍存在嘲諷台灣的論調(也許這只是網路上比較偏激的論調,尚不足以代表中國人普遍的意向),對於收回台灣的目的竟然是落在「台灣可以為中國突破第一島鍊,走出藍海」,類似這樣的想法如果成為期望統一者的真正目的,那不啻又是另一種犧牲別人小我來成就自己大我的一種想法。 如果沒有耐心,無意溝通,什麼民族大義,什麼不可分割,所有冠冕堂皇的話都只是政治標語。 如果撇開一切理性的討論,只想著以實力界定正義,那麼中國又何必標榜非霸權的說詞? 如果心裡只想著以實力推倒一切,那麼焉能責怪台灣無法信任未來的中國能實現公平正義? 如果只想崇尚力量,又該如何去譴責二次大戰期間,日本侵略中國造成的傷害? 鼓吹以實力決定正義,歌頌著戰爭把人民推向煉獄,恥笑他人頌揚自己,這也都不是健康的心態。 接受現實很容易,堅持理想才是困難的事。 網友回應: 当然有同意啊,同意的部分就是都属于一个中国,没有共识的部分是谁代表中国,但不能否认达成共识的部分,去上面的回复找别人贴出来的资料。   魯思內古回應: 是的,其實92那一年是有出現過「共識」,我一直相信這一點, 否則那一年的會談就是徒勞無功,就是和空氣的一場談話而已。 我的意思是說隨著時間推移,環境變遷,兩岸面對各自的外交與內政問題愈來愈複雜時,原本的「共識」逐漸受到兩岸政府的挑戰,逐漸變調了。 最後變成我的表述你不同意,你的表述我無法接受,所以才會變成現在的模樣。 畢竟所謂的「共識」是雙方都接受都承認的內容才叫做「共識」,一旦有一方面不接受,「共識」就不存在了。 有點無奈的現實,因為「共識」是建立在口頭上的東西,而現有的文字連備忘錄都不是,在法律效應上價值極低,比你我寫的日記價值高出一點的公文而已。 至於那個「共識」怎麼變調了,其實兩岸都有做出修正,不是只有台灣單方面改變而已;只是台灣這邊因為綠色執政期間拒談92「共識」,放棄對「共識」的發言權,把定義「共識」的話語權讓給中國,所以覺得好像台灣的責任比較大。 因為過去的「共識」內容和今天的「共識」內容已經不太一樣,所以我比較習慣接受「92會談」這個確實存在的詞。 至於共識的內容,似乎不僅在於誰代表中國而已,(事實上92年台灣不可能也無能力和中國政府競爭代表中國的權力,只能表述存在有兩個屬於中國文化的政府,這是一個現況); 更深一層次的是當年鄧小平先生希望台灣不要藉由修改憲法實現台灣獨立,所以希望「一個中國」是永遠的,未來能從文化層面的一個中國走向政治層面的一個中國; 但李登輝這邊的意圖很明顯,只承認一個文化的中國,但不保證未來一定會成為一個政治上的中國(當然也不排除成為一個政治上中國的可能性,畢竟這是民主的價值),因為誰也料不到幾十年後會是什麼情形,一個務實的政策不會假設未來幾十年後一定會變成什麼樣,也不可能替未來幾十年後的子孫做出這麼大的決定。 兩種對未來「一個中國」會走向何方,也是各自表述的內容。

溫度日記 Hearty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