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日記
Hearty Journal

12月 11日的日記廢文例四、北農問題 2018.1126
今天 觀察王世堅質詢韓總顯示:民進黨對北農問題的認知,很大一部份在於北農定位究竟是追求生產方的農民利益?還是追求通路方的收益?還是追求消費方的市價穩定? 根據網路訊息以及新聞報導資料,韓總明顯站在維護生產方利益,降低通路方的獲利,至於消費方的市價穩定則交由市場機制決定。民進黨抨擊韓總操縱價格,無疑是反對韓總調控產地價格以保障生產方的農民獲利,也反對在市場價格固定下,因為提高農民產地價格,從而壓抑通路商獲利空間的作為;民進黨同時也反對韓總將北農獲利分紅給員工,抨擊韓總經營方向沒有考量大股東(北市)獲利。 民進黨的立場顯然是犧牲廣大農民與北農員工收益,只想維護市府與少數通路商的利益,最終得罪大批農民,損失選票。(至於小鱉三的小私心,就擱置不論) 韓總有沒有問題?肯定有,不用虛詞溢美,韓總不是神,在北農四年經營期間,總會有判斷失誤,決策失誤,執行失誤,直接或間接,長期或短期,傷害了農民或傷害了通路商的利益; 諸葛亮都會犯錯,這也無須美化。 但是韓總的立場是為民還是為己,一目了然,民進黨的立場與之相比,高下立判。(至於小鱉三的小私心,最終成為引發雪崩的最後一片雪,也擱置不論) 離題廢文二、馬克思序曲 今天我們不喜歡馬克思,理由多到也說不完。但是不論多討厭老馬克思,可別忘記1848年資本論所提出來的東西,可是非常了不起的人道關懷唷。 這麼說吧,今天年輕人的平均薪資有多少? 喔~不好算,那簡單一點只看趴太工讀生的時薪好了,一小時100元?而魯思內古站在講台上,公定價格是一小時700元,足足是工讀生的7倍。為什麼魯思內古的薪資可以比工讀生多7倍?因為聰明7倍?勤奮7倍?勇敢7倍?英俊7倍? NO~ 魯思內古只算個窮教員,你可以再瞧瞧郭台銘、祖克博那些富豪,他們的薪資恐怕又是魯思內古的數十倍數百倍數千倍數萬倍唷! 怯~我就不相信郭台銘比魯思內古帥千百萬倍~ 老實說,工讀生每小時賺的錢,絕對不只100元,很可能是500元或者更多,只是其中400元被一些人用某種方法,將你應賺得的錢轉移到他們的口袋裡。 馬克思在19世紀看到了這問題,認為資本家透過資本主義,剝削了勞工應得的薪資,迫使勞工終日辛苦工作,卻難得溫飽。所以馬克思想要改變這個制度,好讓勞工能夠「各盡所能」之後,也能「各取所值」。 也就是說,請把那400元還給工讀生吧。 沒錯,這400元被拿走就是叫做剩餘價值啦~ 每個福爾摩沙加油站的工讀生,都有400元跑到大老闆口袋裡,難怪會這麼有錢。 別再說什麼勞心與勞力的論調,就算每個人的勞動素質不同,所獲得的產出也不同,但怎麼樣也沒道理差距這麼大。 更何況,勞力者的薪資價格與勞心者的薪資價格,究竟是誰來決定? 市場決定勞務與產品的價格? 誰的市場?是真的自由市場?還是資本家阻止別人介入,好讓自己上下其手的市場?價格最終是由誰來決定?這也得好好的算清楚講分明才成! 別誤會,馬克思可從來沒有否定經濟學上講求「效率」的精神唷。只是老馬克思覺得,賺錢講效率雖然是很重要,但若分配不當,讓資本家的手伸進來操縱市場,從而自勞工身上謀奪額外的利益時,這也算是破壞自由市場的法則。 少數資本家獲利,但其取得的額外資源超過本身所能有效運用的範圍時,多出來的部分相對就變得沒有效率了,整體獲利當然要低於讓所有人依其能力,分配所需的資源,各盡所能,所獲得的最大利益。 說淺白一些,當祖克博努力工作之後,各取所值,在自由市場機制下祖的工作價值是時薪一萬元,這一萬元的意義是祖先生可以用來發揮最大效益,賺取最大報酬的「值」;如果祖先生透過任何奇怪的手法,把別人應得的值,乾坤大挪移到自己的口袋裡,使得祖先生時薪達到十萬元,這多出來的九萬元,便是他能力所及之外,無法用最有效益的方式取得最大利益部分。 把這九萬元還給應得的人,還給有辦法運用最大效益賺取最大利益的人,這樣整個經濟體系便能實現最大報酬的機制。 所以說,馬克思講的主要也是回歸自由市場的分配法則罷了。 馬克思想要幫勞工討回應得的錢,但人微言輕,沒人搭理他,所以也就學著前人的方法,往原典裡找幫手。 只是別人是從聖經裡找出路,老馬克思卻從歷史裡找答案。 老馬克思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有權勢的人不斷剝削老百姓的故事,但老百姓在受盡欺凌不堪忍受時,也不斷以行動對抗權勢,從而取回應得的權益。 有人因對抗奴隸主,從而成為封建主;也有人對抗封建主,從而成為資本家。所以當勞工再也無法忍受資本家時,必然會有勞工起來爭取自身權益,如此便將歷史推往社會主義。 話說的挺滿,只可惜老馬克思一直等不到勞工水到渠成地起來對抗資本家。幾十年惚搭惚搭地過去後,當老馬克思再也等不及,而變得有些老糊塗時,終於也同意當資本主義頑固抵抗,使社會主義無法實現時,勞工可以運用武力奪取政權,不必再苦苦等候什麼量變與質變。 儘管老馬克思變得有些血腥暴力,但終其一生仍未見到社會主義到來。 直到1917年,列寧拿著老馬克思的學說當幌子,以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蠱惑人民,背地裡則結合武裝奪權、一黨專政的政治謀略,將老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徹頭徹尾的竄改成政治上的共產主義,從此便也連累著老馬克思一起捱罵。 人們說,30歲以前沒有被社會主義的人道關懷感動者,肯定沒心肝;然而30歲以後,若仍相信社會主義會成功,肯定沒腦袋。 儘管老馬克思沒有否認經濟學的「效率」,也不斷強調實現社會主義的前提,必須是資本主義生產力到達極致的時候,才能讓每個人都能依其所能運用的資源,做出最有效率的配置,達到最大的產出。但是老馬克思還是低估了一件事,那就是「自利心」,一廂情願認為社會主義中必能取代資本主義,而沒有想到資本主義也會因應挑戰,做出不同的回應。 對於人類的自利心,老馬克思其實也曾對社會主義做過調整。他在「分配」的觀點,最初認為應該「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但若每個人都盡其所能的工作,所得卻只能取其自身生活所需,力氣大付出多些,食量小吃的少些,難免會造成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平現象,從而使勞動者的勞動意願降低。 因此老馬克思遂將分配理論改成「各盡所能、各取所值」,依其勞動付出的效率與成果,取得其應得的報酬,勞動付出較多,效率較高者,所得的報酬也應多些,對勞動付出也具有激勵的作用。 只是,人的自利心,要求卻是遠高於自己應得的報酬。 今天,我們總說歐美文化先進,神氣的很;但為什麼人家文化會跑得這麼前面?卻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難道皮膚白些,鼻子尖點,文化就一定高明? 才沒這回事哩!Baumer這夥人認為,西方從科學革命後,最大的成就是人類用虛構出來的符號,描繪整個世界,從而認識這個世界。 想想看,當櫻木花道投籃時,我們可以用萊布尼茲的解析幾何給這顆籃球一個球體的方程式;當籃球以優美的弧度劃過籃框~ 嗯~櫻木好像沒這本事~那換流川楓來投籃好了~ 我們一樣可以用一個二元方程式寫下這個空心球的拋物線。自然界裡的一切,彷彿都可以用人為的符號加以描述,當這些方程式解開之後,我們便也可以認知自然規律是怎麼一回事了。 從18世紀以來,人們對自己的智慧愈來愈滿意,也愈發相信有一天可以征服大自然。連自然都不看在眼裡,當然也不認為自然底下的人類社會有什麼困難。你覺得生活得不愜意,社會制度有問題,沒關係只要設一道方程式,改變這社會就好了。 從此,許多學者不斷提出某某主義,某某理論,要為人類社會作一場又一場的實驗,希望能夠「明天會更好」。 「明天會更好」?1789年的大革命首先開啟了社會改革大實驗的門,兩個世紀以來,不曉得有多少人在多少地方也在玩這遊戲,馬克思也好,孫文也好,試問哪一個人成功了?這些人的腦袋都挺了不得,但卻無一成事。 說穿了,不過就是因為人太過於自大,以為找到了認識宇宙奧秘的路徑,就等同於完全揭穿自然法則,要和上帝並駕齊驅。 有這麼簡單嗎?自然科學不過是建立了一個找尋自然法則的「實驗室」模式,在實驗室控制的條件下,不斷重複實驗,找出在此相對封閉空間裡可以適用的原理而已,超出了這個前提限制,就得另尋新的定律。 社會科學無法像自然科學模擬出實驗室空間,唯一能夠接近實驗室的學門,便是經濟學。經濟學家用「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企圖將經濟學數理化,建立許多公式與經濟模型,只是這些模型僅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適用,然而這世界從來不會有一刻不變的。 經濟學家很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不會像那些野心勃勃的學者一樣,想要改變世界。經濟學家總說:這世界背後自有一隻黑手在運作,不要企圖干預它,就讓自然規律發揮最大的作用吧。  

溫度日記 Hearty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