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too的日記

8月18日的日記
分享書中的一段話。 『並不是物質環境導致你受苦,而是你的反應方式。人類幾乎可以因為任何事而受苦;因為進不了大學而受苦,進了大學又因畢不了業而受苦。有人因為找不到工作而受苦,有人工作後卻更苦。有人因為沒結婚受苦,有人結了婚仍活在痛苦之中。有人因為沒孩子受苦,有人有了孩子也經常在受折磨。因此,你會受苦不是因為你的處境,而是你塑造自己的方式,而這個就是你需要去觀察的。』 若是沒看完全書,單單只看這段會容易有斷章取義。 不要去想那些「環境」比你更糟或更好的人。或許有人會覺得,有人因為沒經歷過自己經歷的事才在那邊說些風涼話。不如去想想,在類似的處境下,有比較快樂的人存在嗎?有比較痛苦的人存在嗎?我想是有的吧。這世界的狀態並不是符合邏輯的1對1,2對2。因為人的個性不同,他們所遭受的苦的程度也完全不同。 書中指的苦不代表所遭受的事,而是個人的「感受」。 作者認為,痛是生理上的,而苦是心理上的。 「為何世上有些人過得比較“苦”呢?」 作者用自己的解釋方式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題外話。同一本書的內容。 『⋯⋯指出,重要的是行事應出於內在滿足的狀態,而不是內在渴望的狀態。一旦做到這一點,你的人生就會變成至樂的表達,而不是對至樂的追求。』

potoo的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