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日記
Hearty Journal

北京日誌
「親愛的 (再見了南方 眺望最美麗的家鄉) 在遠方 (椰子樹搖晃 夢境倒映著的幻象) 這城市 (霧霾太猖狂 不散 都看不清前方) 太迷網······ 我漂向北方,別問我家鄉, 高聳古老的城牆,擋不住憂傷。 我漂向北方,家人是否無恙? 肩上沉重的行囊,盛滿了惆悵······ 」 黃明志的歌聲在耳邊徘徊播放著。他所寫的「北方」正好在我去年時也體驗過,而「迷惘」二字,的確是北京這座城市給初來乍到的人們最深刻的印象。於是我,趕緊翻找存放於電腦一處的日誌來看:數百張的照片,配上當時每日的文字註解,所有回憶頓時一擁而上、一切歷歷在目······ 七月初: 當時在北京大學認識的同學,她說,那時正好是他們的畢業季,準備各飛西東,因此那段時日在校園裡,你會看見來自各方的學生的父母,有的父母一看就知道是有錢人家,有的則帶有鄉下農村的質樸。而他們大多都將自己的工作暫時擱著前來,甚至有些人僅在這時候才有機會看看北京的模樣。 七月尾聲: 龍應台說,「檢驗一個城市是否發達,最好來一場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個小時,這樣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來。」七月的尾聲,北京來了一場豪邁的「洗禮」,街道淹了一蹋糊塗,未明湖裡的魚都紛紛游出了原本的世界,在一場大雨中逛遍了整座北大校園。雨後,又是另外一個世界!習慣近一個月來灰濛濛的日子,在一場大雨過後,空氣變得新鮮、視野也清晰多了。「有彩虹耶!真難得!」我說。 八月: 這時候北京市該去的景點大抵上都朝聖過了,天壇、故宮、國家圖書館、長城,美雖美矣,但拍出來的照片都被許許多多的頭顱給掩蓋過去,這兒的人實在太多了!多到常常會忘了是來看景抑或看人。因此,我和幾位朋友決定去趟偏遠一點、安靜一些的地方­— 爨底下村。這個位於北京的世外桃源,是明清時期保存至今最為完整的小村落,無比寧靜,村子裡的人也相當悠閒,老人們種菜、小孩子追趕著狗群,而每戶人家每天的工作大概就是用糯米混合成的泥漿,重新修補、塗抹在歷史見證的牆上。偶爾也會有市中心的學校至此旅遊,或藉而將此地做為美術課的練習教室。 「我覺得這裡真的美翻了!」我整趟旅程大概說上了數百次也不為過。 「你真是誇張!但我也真的覺得很美!」友人說。 回想起,曾經,我跟朋友分享過「寫日誌」這件事帶給我的意義,對方常在聽完後才頓時會悟到它所扮演的重要地位。我認為,它能替你梳理當下五味雜陳的思緒,宛如同一時間出現太多美好的事物,無法即時的擷取所有,眨眼之間,美好的事物就會逝去、成為昨天。 而日誌就為我— 至少在某部分的意義上來說 —做到這件事,來不及說的、來不及表現的,都瞬間轉往日記裡的場景中。而當哪天回過頭,你還可以不用擔心錯過了哪些過往經歷。我們往往對於過去的經驗,淡化成一句簡易的形容詞,然而實際上,它應該存在著更多故事的細膩才對。無論是撰寫日記的方式,攝影也好,錄影也罷,這些都常讓我們這些健忘的人們,在匆匆忙忙的生活裡,使我們擁有某些能會心一笑的時光。

溫度日記 Hearty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