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日記
Hearty Journal

2月 20日(一)科展
開完學校日,我跑班的班級,目前沒什麼問題,但子毅班的家長似乎對學校很有意見,在LINE群組中,噹個不停,從英文話劇、多語文競賽、社團展演、警衛門禁、科任派代、校長變裝、社會老師、到科展,都有意見,看來他們忘記有個學校老師我也在群組裡,或者他們其實是故意要藉此傳達不滿。 家長說「學校對於比賽都是發一張紙了事的態度」,一路說到科展,說以前比較積極;說初選有過,後續不知道怎麼做老師也沒管;說科展在大學叫專題研究,有程序方法,是一種能力,麗湖自然老師,似乎還沒受過嚴格研究方法訓練,怎能叫學生自己上網找資料&自己訂題目&自己設計實驗&寫出報告,"以不教之民作戰,是謂棄之",又變成家長課題,云云...... 箇中的委屈無處可訴,只能在這兒說給自己聽。以前科展併到暑假作業,人人要做,人數及時間的優勢,在量上面當然較多,優質的也會相對增多;老師沒教嗎?老師一開學就先花一兩堂課先做科展研究方法的講解,在交出初步計畫時,老師在電子檔上有紅筆眉批,有建議增加實驗,孩子本身興趣缺缺,連複審都不來參加,家長還來抱怨老師;老師隨時等著小朋友發問,連午休時間也陪著那些主動積極的孩子;家長一味責怪老師沒有負起責任指導組隊的孩子,但自己卻連孩子跟誰一隊也不知道;還說麗湖自然老師沒有這樣的能力,可以指導孩子寫科展......老師的責任在於指導全部的小孩,不是你嘴裡說有興趣參加了,老師就得全力幫忙,正確的流程應該是,自己先做,評審選出可行的、孩子有意願的,老師再介入指導。 幫忙的事做多了,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都覺得那是義務了。有一則故事是這樣的: 乞丐到小王家乞討,他給十塊,第二天乞丐又去,又給十塊,持續兩年。 後來小王減為一天只給五塊,乞丐:「以前給十塊,怎麼現在給五塊?」 小王:「我結婚了。」 乞丐一巴掌打過去:「媽的,你竟拿我的錢去養你老婆?」 老師就是這樣。 不過,話說回來,科展這件事也讓我頗有微詞,要求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寫出一個小論文形式的科展報告,到底是證明什麼?證明後面的寫手很厲害,小孩很會演嗎?

溫度日記 Hearty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