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日記

4月 20日的日記[實驗記錄]
增加兩個.gdb ( *設計2012、2016年,之後如果要再按照子集水區做切割,感覺才不用做那麼多次* ) 將DEM重做成其他尺度:( *使用點內差轉換,會比直接resample準確* ) ( *所有地文因子不同尺度的圖層轉換,切記是用已做好的地文圖層轉換,不是用1m的DEM轉* ) ( *所有地文因子不同尺度的圖層轉換,切記是用已做好的地文圖層轉換,不是用1m的DEM轉* ) ( *所有地文因子不同尺度的圖層轉換,切記是用已做好的地文圖層轉換,不是用1m的DEM轉* ) 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 1. "Mosaic_DEM_2012年"轉成point 2. 內差法出圖:IDW、Kriging、Spline。各產製20m、5m、1m (Kriging一直跑不出來,先放棄) 3. 兩種流程比較一下差異 DEM->Spline 20M->Slope 20M->Resample 5M DEM->Spline 5M->Slope 5M (PS1:用第一個流程得出來的數值,如果是用Nearest做Resample,那5m與20m會是相同的數值。換句話說,差異就只是在於20m與5m到底哪個比較準確?) (PS2:將大尺度轉成小尺度DEM,再做Resample,得到的數值會比較不正確。 *所以不論是用內差法或是DEM得到其它地文因子,都應該由大尺度做出該尺度的地文因子後,再進行尺度轉換* 。可是這樣不就說明第二個流程是錯的? 這樣有比較的意義嗎? 因為用第一個流程做出來的5m與20m在Nearest演算方法下,數值是可以一樣的) 4. 因為本研究的主要探討因子是深度,故面積仍需轉換到最精準尺度,1m *1m,而1m* 1m網格上的數值,是否有繼承,目前可能暫時不會"直接"用到(eg:1m *1m的Slope網格圖層,是拿來對應Soil depth的值,所以不會直接使用到該值)。將所有20m網格轉成1m,5m其次 5. 如果使用表格對照,Driver這個參數可能會被放棄 (->先跳過Driver這個參數)

成長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