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對你的生活意義是什麼
前幾天滑手機看見了一篇在講關於城市人們冷漠的文章…
內容大致上是在敘述作者在倫敦搭地鐵的經驗,作者認為倫敦地鐵上的人們秉持著一種“別跟我說話”的傳統,
作者認為倫敦人的冷漠在地鐵中特別感受得出來,甚至已經變成一種傳統,且應該要尊重這樣的傳統。
作者的這段讓我開始思考人跟人之間到底需要做的什麼程度才會被稱為“溫暖”,又是什麼時候才會被歸類成“冷漠”呢?
在倫敦生活了兩年多,其實已經漸漸習慣了地鐵上的景象,倫敦的地鐵過於老舊導致手機不會有任何訊號,因此通勤族並不會當起低頭族,反倒是回到最原始的習慣,看起報紙、睡覺補眠、看著小說。我想了想這些畫面,我想我不會稱這些畫面為“冷漠”,這些看似孤獨的畫面其實對我來說很溫暖。
溫暖的定義對我來說,我想應該是舒服的畫面、感人的畫面、能讓我思考的畫面。在看報紙的人皺起眉頭,可能是看見了不太好的新聞,在睡覺的人躺在柱子上打呼,可能是夢見了自己中了樂透,在看小說的人微了微笑,可能是看見了什麼好笑的句子。
這些看似孤獨活在自己世界的人,其實仔細去觀察他們都會發現他們發散出一種很放鬆的溫暖,這種溫暖不是需要為了迎合別人在社交環境中所裝的那種假溫暖,而是真正發自內心的溫暖。
在生活中,我喜歡觀察身邊的人們,每個國家的人都會散發出一種不一樣的溫暖,這種溫暖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是冷漠,但我會說這是不同國家的溫暖不同。仔細想想以前居住過的地方,愛爾蘭人的溫暖來自坐在草原上享受午餐的邂逅,巴拿馬的溫暖來自慵懶的個性,南非人的溫暖來自吵鬧,英國人的溫暖來自紳士、貼心,香港人溫暖可能來自過於常人的節奏,而台灣人的溫暖則來自台灣人本身。
溫度對我來說只有溫暖,沒有冷漠。冷漠只是來自每個人走在不一樣的頻率,但儘管是這樣他們依舊是溫暖的。冷、熱,是經由比較才會知道的,但每個人的身長背景、教育環境、家庭生活不一樣,又何能從比較出得知這個人是否是冷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