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日記
Hearty Journal

淨土念佛 – 大航法師佛十四開示摘記
前言這是大航法師於今年六月十七日至六月廿八日、在佛十四開示的摘記。師父自從病癒以後, 他的弘法都一再的強調念佛要講求現實,不要 憑一股對宗教的熱狂,而不察覺念佛是否改變身心,師父以他的肺腑之言,揭示如何念佛乃至一心不亂,如何執持名號、淨念相繼。在此僅摘記其重點,詳細內容請依師父的整體開示。師父為什麼選浄土念佛念佛法門契一切佛法,祂是依據缘起性空,無論是從中觀、唯識、或如來藏來看,是一家親的,是法法相因、法法相印。佛陀應機説法,因衆生根基不同,恐未能盡解緣起性空中觀的道理,於是開顯唯識與如在藏的思想,可嘆的是部分佛教徒硬把中觀、唯識、與如來藏拆成三家,師父是依照佛陀最初開示的緣起法,來解説大乘佛教,不會有這不必要的爭議。老病死一定有,是實在的,是由業力而來。念佛不是為死、而是為生,明瞭死了才可以往生回家,一定會死,死後生,生到何處?誠懇的面對未來,今生有緣學菩薩道、出家、受菩薩戒,善知識難遇,大乘法難聽聞,我們福報不夠、沒有生在佛陀的時代,但是何幸佛陀為我們導引出阿彌陀佛的淨土,現在生活環境與從前大不相同,我們吃的菜有農葯,水也不乾淨等等,以後的生活恐更難設想。我們有菩薩心,煩惱依然難斷,所以要選擇有佛的地方,那裏國土清淨,因此現今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累積往生資糧,以後更精進,以此念佛法門圓滿清淨國土。一心不亂《阿彌陀經》佛説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曰、若二曰、⋯⋯⋯⋯、若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裡所説的心,是指厭下欣上的心,是根據緣起法的。不是指空轉佛號的那個心。所謂厭下欣上就是厭離娑婆、欣向淨土。這個厭不是討厭,是由於確實看到娑婆世界的無常、苦、空、無我,因為如此、故説娑婆實不可愛而生厭離。也因此懽喜面對臨終,並願常隨佛學,然善知識難遇,唯一辦法就是發菩提心,得念佛三昧,由此遇佛、見佛,快去快回。為圓滿菩提道,常隨佛學,以淨土為中樞,長養菩提心,把回入娑婆當作目的,不是附帶。往生淨土是方便,以菩提心入一切淨土,見一切佛,這就是念佛三昧,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不可失敗,今生就見佛。以懽喜不動搖的心見佛,不要等臨終。修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檢查日常生活中的煩惱,從煩惱中學習佛法。觀佛功德以除罪業,念佛、順向佛、生意樂心。以念佛為下手,增長智慧,看到身受心法不淨,使身心清淨,定力有了,以此照自己的身心,這就是厭離。 往生之道信得過彌陀,佛號一句、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有這樣的信心就是至心,”至心”加上面所説的”一心不亂”,就生成一種決定。以此決定的心修淨業,以具足清淨的念,即是所謂的”心淨則國土淨”,因此修淨業必得淨土。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已生惡令斷、未生善令生,以此觀察,如實修習,自覺放下,再加上時時以佛為念(念覺),做到”如子憶母”那樣的真誠念佛憶佛。前説厭下欣上,怎麼做呢?先要有佛法的智慧,了解十二因緣法,斷”愛取有”,以六根對六塵,六根不取相,不取隨形好,因有此覺而不攀緣,體會無常、苦、空、無我,最好的例子是在助念時觀察這個。再者,觀現前的苦苦、壞苦、行苦,對輪迴看清楚。修不淨觀以對治對世間的愛著,可以遠離深見過患。雜念多即攀緣多,要以學智見為依止,得厭離者,於諸行不生喜樂,若生喜樂觀其不常。厭離要先離欲;離欲要先心善解脱,得清安喜樂。因此厭下是欣喜的離,不是無可奈何的;不是憤世嫉俗、是清淨的。離下染時必欣上故,所學一切正見,皆歸念佛的八正道上。由於深見過患,有苦的資糧,由知苦、知苦集而滅苦、滅苦集。生、老死、憂悲惱苦、一大苦聚集,發菩提心,自覺覺他。”厭下欣上” 是解脱方法,因”厭下”而少欲知足、知所取捨,因”欣上”而得定、得涅槃功德安樂。再者往生要靠自己,助念雖有幫助,但不可仰賴。助念是助”厭下欣上”之念,想去(往生)就是念佛,要心口合一,念者亡者同此一念。不要執相,不要以亡者的臉色決定是否往生。如何念佛持名念佛是靠音聲,是方便法門,要得究竟則佛號要有內涵。空洞的念佛就像吃了葯,但那葯只是空膠囊,沒有藥物在裡面,無法治病,空洞的念佛對身心沒有幫助,更不要談往生。以下講什麼是念佛的內涵。念佛如達到一心不亂,就會進入禪定(專注)。老年無禪定,年長體衰就不易維持,如果在修行過程中得過禪定,仍會退失,這種事相上的專注不能保證。因此要一心不亂,就須處理罣礙攀緣的心。如何著手?先要建立下列兩種心:殷重心 – 信佛法才究竟,才至心信樂,此即是智者大師説的”信願之心”。《楞嚴經》説:”將此身心奉麈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這種信願心是篤定的厭下欣上的心。決定心 – 由知見、判斷而生厭離,行空、無相、無願的三三昧(三解脱門), 具有堅固的皈依感。有禪定、不一定是決定,要無罣礙才有決定心、欣悦之心,要達成這個,須去五欲五蓋。這種決定心是拼命無間的心。“殷重心”是質,”決定心”是量,具足了信願心和決定心,即是有質有量,再配合十二因緣、四聖諦、和三法印,因縁成熟、就可以達到一心不亂。有信無智,增長愚癡。音聲祇是助缘,如於日常中有苦、無常之經驗,則可以直接感應,這是逆增上緣。有些老菩薩精進念佛,看似沒有聽很多經,但因有對苦的深深體會,故可以得到感應。念佛的總成果是得到禪定,因此要不斷的反省觀察起心動念,保持正念,迴向淨土,耳聞聲、眼見色、平等平等,念佛念法念僧,可以做一日禪。執持名號淨念相繼眾生的前五識是散亂的,定、要靠第六識,音聲産生躁動,故念佛要轉意念。智者大師説:儀軌是助道、也是障道。《華嚴經》説:”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為心造”。念佛要自己先有感應,才可以迴向功德。心細者、不可一直執持音聲,影響禪定。冷靜觀察, 篤定念佛是古仙人道,是唯一正真之道。名以召德 – 念佛是難信之法,今生 得以聽聞,要感念佛。行菩薩道、發菩提心、回饋衆生,是報佛恩。了知今生該報、不受後有,今生已學佛念佛,以前的業報就在今生受報,從此以後不受後有。未來是怎麼呢?照唯識來講,所謂”所知事、同分影像”,賦與佛號什麼內容,就會顯現出來。以見分相分來説,意念阿彌陀佛、那顯現的就是極樂世界。怎麼做?要契理契機,契機是方便説,但不可以把方便看成究竟。方便説是因為靠近世間,容易捉但也是容易著。助道可變障道,如火車靠雙軌(助道)但就限制在那裏(障道)。如要究竟,則要從緣起著手,不背離四聖諦、三法印(這是諸法實相)。修行者因此要轉心、不是轉境,然後轉識成智。此處所説召德,什麼德?非人天德,是如來六度萬行、廣度一切眾生的德,此德可以增長智慧覺悟。有了這種認識,然後來念佛,以此做平台,再加上三十七道品的覺分,輔以中觀、唯識來幫助覺,了知如幻假相不存在,這就是究竟念佛。淨念相繼 –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提示我們”憶佛如憶母親”,如何做?感念佛給予四聖諦道,念佛因此得利,不再輪迴,解決生死苦。因為佛廣度眾生的廣大功德,我們有殷重心(前述),以淸淨心都攝六根,六根成為法器,身囗意確定,善法不失落,與菩提心相應,無間的做 (前述的決定心),如子憶母(因慧)。如此事一心、理一心,事一心因事相上不斷的追求,理一心因對往生的道理、心開意解,便可淨念相繼。結論– 以無貪無瞋無癡為往生資糧。– 重點不是聽多少、是做多少。佛號回歸現實。– 所做一切皆迴向淨土。– 不忍眾生苦、度眾生。

溫度日記 Hearty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