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的日記
從原子筆的發明,到原子筆的鋼材,再到中國製造,為什麼發展如此困難? 原子筆是現代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書寫工具。 現在這支筆已經被大大淘汰了。 這種方便、實用、耐用的鋼筆是130年前構思出來的。 這在70多年前成為現實。 然而,中國從1948年開始引進原子筆,直到近70年後的2017年,中國才真正擁有一支由自己資料製成的真正的中國原子筆! 早在1888年,一比特名叫約翰·勞德(John Lauder)的美國記者就曾設計過一個想法,用球作為筆尖來取代蘆葦筆、羽毛筆、自來水筆等,但他未能生產出大規模生產的商品。 1895年,商用非書寫原子筆也在英國市場上銷售,但由於使用範圍狹窄,未能普及。 1916年,德國的lisper設計了一種新的原子筆。 它的結構接近今天的原子筆,但效能較差,並沒有引起廣泛關注。 匈牙利的拉迪斯洛·比羅是一家印刷廠的校對員。 因為列印的透明樣品含有更多的水,並且用鋼筆更換,所以文字很容易滲透和模糊。 囙此,他用一個鋼球把墨水管放在上面寫字,所以不容易出現以前的問題。 囙此,人們產生了用快幹墨水代替傳統墨水筆的想法,以解决普通鋼筆的問題。 1943年6月,比羅和他的弟弟喬治(化學家)向歐洲專利局申請了一項新專利,並生產了第一支商業化原子筆——比羅原子筆。 比羅將他的發明提供給了英國皇家空軍,第一批原子筆由英國一家飛機製造廠製造。 除了比傳統鋼筆更堅固之外,這些原子筆還可以在低壓高度使用,這可以像傳統自來水筆一樣防止墨水溢出。 Biro原子筆受到皇家空軍的高度讚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人採納了比洛的發明。 美國軍工部提出要研製一種適合在高空書寫、防水、不受冷熱影響、能儲存大量墨水而不需頻繁澆水的鋼筆,並給予重獎。 1944年,芝加哥商人雷諾看到了新原子筆的商機。 他邀請人們改進德國lisper的鋼筆,並在大約一年內取得了成功。 1945年,米爾頓·雷諾(Milton Renault)在美國推出了一種新的原子筆,並首次成功地將其投入商業生產,以取代當時流行的自來水筆。 原子筆使用小球將高濃度的明膠墨水釋放到紙上。 當時,美國在日本失去了核子弹。 當他登廣告時,他把他的鋼筆和核子弹結合起來,並把它命名為原子筆。 他用“第一支能在水下寫字的鋼筆”做了一次大的市場推廣。 第一次推出時,他賣出了1萬臺。 它很快在全世界流行起來。 雷諾的原子筆非常昂貴(每支10美元)。 1945年,法國人馬塞爾·比奇(Marcel beech)開發了一種生產原子筆的工業流程,大大降低了組織成本。 1949年,比奇在歐洲推出了他的原子筆。 他將這些原子筆命名為“BIC”,並製造了第一支便宜的原子筆。 十年後,BIC第一次把原子筆賣到美國市場,只賣了29美分。 一年之內,價格競爭迫使每支筆的價格降到10美分以下。 1948年,中國第一支國產原子筆在上海奉化原子筆廠誕生。 改革開放後,在巨大的出口需求驅動下,鋼筆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到2016年左右,中國原子筆的年產量已達到380億支。 然而,筆頭、墨水和加工機是原子筆的關鍵。 筆頭分為筆尖上的珠子和球座體。 碳化鎢球珠在國內外應用最為廣泛。 中國長期以來有著良好的基礎。 既能滿足國內生產需要,又能大量出口。 然而,球窩體的生產,無論是設備還是原材料,長期以來一直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國家手中。

溫度日記 Hearty Journal